對色彩沒感覺?三個方法提高你的色感訓練
2018-03-04 14:18:28
關于配色,其實有兩個世界,也可以簡稱為兩個階段。只要我們承認色彩是我們認識外界的基礎,那么我們就必定面臨這兩個世界。第一個世界是理性的世界,在這里色彩被分析、解構。白色光被三棱鏡所分解成為不同的色光,每種色光對應著不同的波長。他們可以被波長所命名,站在科學實證分析的角度,我們會有一種可以掌控甚至是管理好色彩的錯覺。然而,在這個世界以外還有另一個世界,也就是感性的世界。
看完本文你會學到:
1. 通過語言系統來深化對色彩的認識
2. 透析色彩間關系的基礎
3. 從動態的角度去看待色彩間的變化過度關系
在色彩體驗里,色彩是一種完全感性的體驗性的認知。它能引發喜怒哀樂,甚至能產生流動的錯覺,它和我們的情緒在一起,也和所有不確定性在一起。它有著深厚的物理學的理性基石,然而又和我們的情感關系最為密切。
色彩被看作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視覺屬性,我在平面設計領域這些年總結下來,無非也就是形與色的游戲而已。因此,配色成為一門課程,也有大量的可學習參考的配色書籍。無論如何,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神秘性卻從未降低,光的本質的解釋盡管顯而易見,也絲毫沒有折損這個視覺玩具所帶來的樂趣。但是如何提升對于色彩的搭配能力,卻是一直都在摸索中的課題。這是由于大家都感覺到,配色絕不是僅僅靠閱讀配色相關的書籍,就能一招致勝,反而是在讀太多關于理論的知識后,有點茫然不知所措,應用時卻無法使上力。
感官命名法——通過語言系統來深化對色彩的認識
如果要真正了解色彩,就需要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統的訓練方式。也許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一開始都對這些方法不以為意,總認為十分簡單,甚至覺得這就是小朋友的游戲。然而,我要說,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色感基礎正是兒童時期就形成的。而往往兒童時期由于認識更為純粹,對于色彩的想象力受到的限制比成人少得多,因此能賦予色彩的深度和廣度都比成年人要更為豐富。
這也是為什么當你看到小朋友們的畫作,會由衷贊嘆他們的「配色天賦」。
而除了要進一步斬除纏住我們想象的積習藤蔓,將自己暫時回歸到某種「童年白日夢」狀態,還需要在運用視覺的同時,再調用到我們的其他四種感官(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這個方法是通過你的語言,也就是利用你對某一色彩的命名來擴大你對某一種色彩的感受和體驗深度。設想一下,假如你看到一只蘋果,也許你就只是看一眼然后狼吞虎咽地把它吃了,事后要你回憶對「蘋果」這個物體的印象,也許你能體會的并不深刻。如果你這一次改變條件,假設你從未見過蘋果,這一次你不僅要吃掉蘋果,還要給這個水果命名,根據它的外形、滋味等各種屬性來對其進行認知。這時,你對蘋果的體會將和前一次大大不同。
所以,這也就是我們要做這個色感訓練所需要做的事:打開你的顏料盒或者在你的繪圖軟件中,從你最喜歡的色彩開始一個一個進行重新整理和認識。這里所謂的命名可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對每一種色彩可以在名字以外再加上幾個描述性的詞匯。比如我在這里所做的:
我用了六個詞來形容自己對這個顏色的感受。當然你也可以自由的描繪,不必限定是詞語,也可以是一句話。在色感訓練中,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真實的答案。只要你給出自己真實的感受,那么對于色感訓練的目的就達到了。這意味著,你再也不用跟隨外界對于色彩的定義去看待色彩,而是跟隨自己的聲音。這里我還用了幾個意像去描述這個顏色帶給我的聯想。
建議你做完這個訓練后,保存你的結果。也許等個一年半載,你對某些顏色的感受就會有所改變,通過對比,你會發現你對這些色彩的認識會變得越來越細膩。
這是一個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但它卻十分輕松愉快。每天就像一次娛樂游戲,而你的色感一定會隨之提升。
上一篇
下一篇